469

王辰院士团队: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现状及进展

2023/7/4

王辰院士团队: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现状及进展
    气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在我国患病率高,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巨大疾病负担。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卫生政策的颁布,慢阻肺诊疗逐步得到重视,我国慢阻肺防治能力大大提高,但仍存在诊断不足、治疗不规范的问题。这主要与肺功能检查不普及、医师数量和水平不足、药物使用不规范有关,基层慢阻肺防治能力尤为欠缺。为推进慢阻肺防治,我国创新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进了全国慢阻肺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01我国慢阻肺流行病学现状
    呼吸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据《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1998~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占我国各类疾病2周就诊率首位,同时也位居我国城乡主要疾病病死率首位。在各类呼吸疾病中,慢性呼吸疾病被WHO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也同样造成极大的疾病负担,1990~2016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5年中国2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为8.6%,其中40岁及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达13.7%,男性为11.9%、女性为5.4%,农村为9.6%、城市为7.4%。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约为9990万。在我国,慢阻肺已成为引起患者病死的第3大死因。全球疾病负担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慢阻肺病死率为683.8/万,病死人数96.59万,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为2041.78万人年。
02我国慢阻肺防治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卫生政策的颁布,对慢阻肺诊疗的重视逐步提升,我国慢阻肺防治能力大大提高,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2.1我国慢阻肺预防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危险因素控制、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及疾病监测等方式,从日常生活的改变逐步提高慢阻肺预防水平。


    2.1.1控烟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烟草暴露(包括吸烟及二手烟暴露)是慢阻肺明确的危险因素,极大增加了该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自1979年2月《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发布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项控烟相关政策,多个城市实施了地方性无烟环境立法。
 
    同时,我国积极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赋予的职责,于1984~2015年先后4次进行了全国性烟草流行情况横断面调查,并将40岁以上居民烟草使用情况监测列入全国慢阻肺监测工作条目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中国烟草控制资源中心、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等于官方网站上对烟草使用情况监测报告进行实时更新。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并明确提出至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至20%的目标。
 
    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发起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共涉及6个方面的建设要求,其中在部门建制里面强调了二级和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要开设戒烟门诊,这对于慢性呼吸疾病的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空气污染
研究显示,室内外空气污染皆可引起并加重慢阻肺,使其病死率上升。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发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多次修订该法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法律制度、防治燃烧及机动车船产生的大气污染等进行了明确、切实的规定。
 
    为监测空气污染情况,我国布设了5000余个大气污染物监测站点,并在网络平台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报告。2013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通过长期、连续的监测,评估空气污染(雾霾)的健康风险,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全国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为减少慢阻肺危险因素作出巨大贡献。
 
    2.1.3疫苗
研究表明,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国内外多个慢阻肺诊治指南均肯定了疫苗的作用,并给予循证医学的推荐。2013年,我国4个市区率先为60岁以上慢阻肺患者接种23价肺炎多糖疫苗。1年随访发现,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平均减少(1.12±2.51)次/例;节省治疗费用平均3610.21元/例,平均提高0.03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QALY)。基于疫苗接种带来的良好预防作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向60岁以上老年人低价或免费提供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以推进感染预防工作,减少感染对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疾病造成的危害。
 
    2.1.4健康宣教
我国公众对慢阻肺疾病的知晓率和认知程度仍较低。2014~2015年对我国≥40岁人群的调查显示,慢阻肺疾病名称的知晓率为9.2%,肺功能检查的知晓率为3.6%,慢阻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8%。因此,对慢阻肺的宣传和教育迫在眉睫。近几年每逢世界慢阻肺日之时,我国各地多家医院纷纷围绕相关主题,开展慢阻肺宣传及义诊活动,以此加强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
 
    2.1.5慢阻肺疾病监测
随着对慢阻肺的愈发重视,2014年,慢阻肺被纳入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对慢阻肺的监测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监测内容除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慢阻肺知识知晓情况、个人与家族疾病史、呼吸道症状、吸烟情况等危险因素外,还包括生活质量评估测试评分和肺功能检查等,同时还对监测地区的医疗机构慢阻肺诊治服务、空气质量等进行了调查。该监测项目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地区慢阻肺患病和发病情况,为了解慢阻肺全国情况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持,为预防慢阻肺提供了及时的信息。
 
    2.2我国慢阻肺诊治现状
我国慢阻肺诊治目前面临诊断严重不足、规范治疗缺乏的问题,造成该局面主要与肺功能检查不普及、医师对慢阻肺相关知识掌握不足、药物治疗不规范相关,特别是基层防治能力严重欠缺。
 
    2.2.1慢阻肺诊断现状
中华医学会自1997年起草了慢阻肺诊治指南,并在国内大力推广慢阻肺全球倡议组织(GOLD)的全球诊治策略,但我国慢阻肺诊断在数量和质量上仍严重不足。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S)调查显示,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中,仅12%既往接受过肺功能检查。慢阻肺低诊断率与肺功能仪配备缺乏密切相关。“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我国三级医院肺功能仪配备率为97.5%、二级医院为58.3%、而一级医院配备率仅15%。2012年,我国原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在上海市等10省(市、自治区)开展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阻肺患者检查项目、常用药物应用情况及费用调查显示,肺功能测定并未包括在慢阻肺患者常用检查项目内。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我国有超过50%的慢阻肺患者在县级或基层医院,这就导致了慢阻肺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低诊断率。我国农村患者只有当症状非常严重,甚至达到急性加重状态时才会就诊,15.9%的患者初诊即为中度慢阻肺,部分患者初诊已是重度或极重度慢阻肺。2019年,对我国18地市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慢阻肺相关知识调查显示,一级医疗机构医师对症状及诊断方面知识认知程度高者只有45.22%。在表示不能正确诊断慢阻肺的一级医疗机构医师中,65.24%表示其工作单位未配置肺功能仪,31.91%表示不会操作肺功能仪,这对推动基层慢阻肺诊断造成严重阻碍。
 
    2.2.2慢阻肺治疗现状
我国慢阻肺存在治疗率低、治疗过程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患者对慢阻肺规范治疗认知程度较低,自我管理不足。2007~2008年在全国11家医院进行的多中心问卷调查显示,59.1%的慢阻肺患者认为慢阻肺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59.4%的患者自行调整用药频率和剂量;80%的患者对多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了解;37.4%的患者对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明显担忧;70.5%的患者未接受过呼吸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医师无法完全遵照慢阻肺诊治指南施行规范化治疗。对18地市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的调查显示,一级医疗机构医师对慢阻肺治疗及管理认知明显低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医师,特别是对于支气管舒张剂及无创通气的知识相对缺乏。基层医师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较为普遍,而对于长期管理用药的
使用明显不足。医师对非药物治疗的指导缺乏,例如健康教育、康复治疗、长期氧疗、心理干预、自我管理等。慢阻肺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长期综合干预与管理尚未普及开展。
 
    2.2.3慢阻肺防治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中国慢阻肺防治人才队伍主要由呼吸专科医师、具有呼吸疾病诊治专长的全科医师及呼吸疾病防控人才构成。我国慢阻肺防治人才队伍目前仍存在人数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医疗专业能力差异大的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目前,我国拥有执业资格、诊疗科目类别为呼吸内科的医师约为3.03万,仍存在巨大缺口,且呼吸专科医师诊治能力不足。近年来,部分地区对医师,特别是二级、三级医院医师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师对慢阻肺疾病专业知识掌握欠佳。对豫南地区9个县15家医院的内科医师进行的调查显示,仅33.3%的医师了解慢阻肺需要肺功能指标进行诊断,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认知不足者占50.3%;对于慢阻肺稳定期药物治疗,推荐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的医师占57.7%。
 
    具有呼吸疾病诊治专长的全科医师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中,承担慢阻肺医疗照护的主力军,是未来为慢阻肺患者提供长期照顾和管理的核心力量。但我国全科医师数量仅为20.9万人,远不能满足全民基层医疗保障的需求,且全科医师对慢阻肺知识掌握不足。对山东省某地级市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的医师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医师们对慢阻肺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且随着医疗机构等级下降,对慢阻肺知识得分情况逐渐降低,全科医师的得分明显低于内科及呼吸科医师。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针对基层医师的慢性呼吸疾病规范诊疗项目,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包括线上和线下授课、专家查房、疑难病例会诊、知识竞赛等,为基层医师提供了大量学习呼吸疾病知识的机会。
 
    慢性呼吸疾病防控人才是慢阻肺防治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2014年国家慢阻肺定期监测项目启动以来,全国各地疾控中心已有超过3000名慢病防控专业人员和基层医务人员接受培训,参加了监测调查和质量控制工作,初步建成了一支国家慢阻肺监测队伍,为推进全国慢阻肺监测、人群干预、患者社区干预等综合防控工作打下了基础。
 
    2.2.4慢阻肺治疗药物使用现状
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版)》中,将慢阻肺常用药物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沙美特罗替卡松、噻托溴铵等。各地方政府颁布的医保政策亦不同程度地支持慢阻肺长期药物使用。2017年,杭州市发布通知,将慢阻肺等16种疾病纳入市慢性病门诊管理范围;同年,浙江省温州市将慢阻肺等12种疾病定为慢性病病种,将一次处方医保用药量酌情放宽至12周。
 
    虽然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慢阻肺管理用药已经列入,但各地医保政策尚未一致性调整,特别是门诊慢病管理政策,大多数地区没有纳入慢阻肺,致使慢阻肺患者门诊开药不能报销。同时,由于慢阻肺长期管理的吸入药物价格偏高,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阻。
 
    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有效医保政策、提高基层医师疾病知识水平等方式,正逐步推进慢阻肺药物规范化使用,但仍需地方财政投入、提高药物可及性、宣传药物政策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慢阻肺用药管理。

03 我国慢阻肺防治进展及未来
    2016年至今,我国陆续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及《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慢性呼吸疾病筛查干预,并对慢性呼吸疾病防控提出具体防控目标。为推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我国在慢阻肺防治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尝试。
 
    3.1“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
“幸福呼吸”项目构建了一套由国家中心牵头、省市级医院指导、地级市医院落实,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阻肺筛查和管理的模式。该项目自2017年底启动以来,在全国不同地区基层开展问卷筛查联合肺功能筛查工作,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完成108万人次问卷筛查,19.2万人次肺功能筛查,并将1.3万例慢阻肺患者纳入规范化管理随访中。
 
    “幸福呼吸”项目在2018~2019年共取得19个地市政府下发红头文件支持,2020年项目将在10个地市继续推广普及。部分地区政府对慢阻肺的筛查和管理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白银市政府、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通过改进医保用药、政府财政投入、招标购买肺功能仪等方式,切实支持该项目的顺利开展。
 
    为助力基层慢阻肺筛查工作的开展,“幸福呼吸”项目为试点地区免费配备简易肺功能仪,并对基层医师进行肺功能仪操作培训。截至2019年底,已为试点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1927台简易肺功能仪。项目组还开发建立了中国慢阻肺疾病分级诊疗数据管理线上系统,实现与肺功能仪进行数据对接,以实现对肺功能数据的线上质控、管理及对患者的长期随访。
 
    “幸福呼吸”项目还通过线上及线下举办慢阻肺诊治、肺功能使用培训班、远程病例讨论、专家授课等多元化活动,对20余万人次基层医师进行了培训,帮助其提高慢阻肺预防及诊治相关知识。同时,组织居民开展慢阻肺健康教育累计415场,近8万居民参与健康
讲座。
 
    该项目还积极带动基层开展和推广呼吸康复。通过开发慢阻肺患者居家康复管理手机APP,医师可通过该系统为患者开具居家康复处方,患者通过APP执行处方,并进行问卷评估和日常数据记录,对患者病情进行长期管理。
 
    3.2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
为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体系与能力的提升,2018年8月,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共同发起设立的“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1523家基层医疗机构参与了该项目。
 
    该项目通过线上材料提交、评审、实地抽查的方式,从呼吸疾病诊疗设备、呼吸疾病诊疗业务(药品配备)、呼吸疾病管理、呼吸疾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医疗机构进行要求、评审和考核。经过基层医疗机构自建自评、各地专家实地评审、正式表彰授牌、优秀机构参观交流的循环滚动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治能力的提升,诊疗设备及药品配备(齐)率明显提升,肺功能筛查数量、慢阻肺诊治人数和管理人数都明显增加。
 
    3.3未来建设方向
基于目前我国慢阻肺防诊治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加强:①推广戒烟、减少空气污染,控制慢阻肺危险因素;②推广普及肺功能筛查,落实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对呼吸疾病高危人群开展肺功能检测筛查服务;③加强呼吸疾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医师慢阻肺预防、诊断和治疗培训,提高呼吸科医师、全科医师及疾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④推进慢阻肺药品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呼吸康复等适宜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⑤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意识;⑥深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慢阻肺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合理就诊、长期管理。

参考文献:李薇,杨汀,王辰.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现状及进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0,7(05):1-5.


本文章来源于引用的文章,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